邹海强配资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帕金森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帕金森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在帕金森病诊疗领域,邹海强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作为全国帕金森病标准诊疗中心(南总分中心)责任专家,他长期从事于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帕金森与痴呆等神经变性病的诊治事业,不仅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更以创新的诊疗模式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帕金森病诊疗的进步。近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在2024年度会员先进典型宣传中,对优秀个人会员邹海强主任进行了人物专访。
初心:从生命无常到医者仁心
邹海强的从医之路始于童年时对爷爷离世的深刻记忆。“面对死亡,人显得如此渺小,生命如此脆弱。”他回忆道。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医学是掌握生命主动权的重要途径。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驱使他选择了帕金森病诊疗作为毕生事业。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常伴随运动障碍、心理问题等多重困扰。邹海强深知,仅靠传统的单一学科诊疗模式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因此他引入并优化了“MDT-PD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帕金森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精准治疗。
创新:MDT-PD模式打破传统局限
MDT-PD(多学科诊疗)模式并非邹海强的首创,但他将其与帕金森病的特点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过去医生可能更关注疾病本身,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邹海强解释道。在这一模式下,帕金森病患者不仅能够得到神经科医生的专业治疗,还能获得心理医生、康复医生、护士团队等的协同支持。例如,一位因手抖无法钓鱼的患者,医生会优先解决其核心诉求,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治疗是立体的,既要解决疾病,也要关注心理。”
邹海强说,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邹海强介绍,根据冯涛教授最新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数量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112%,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已发现与疾病相关的毒性蛋白,并研发出可降低30%发病风险的新药。未来甚至可能通过疫苗在婴儿期阻断疾病发生。”
突破:超早期诊断与晚期治疗的双轨并行
邹海强的研究方向涵盖帕金森病的超早期诊断和晚期重症治疗。在超早期诊断方面,邹海强探索了影像学、免疫学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手段。“早期干预是关键,诊断技术没有上限。”他坚定地说。对于晚期患者,他坦言:“退行性疾病与年龄相关,我们能做的是延缓进展,让患者在生存期内更舒适。” 他将疾病比作一杯清水中的沉淀物:“时间足够长,毒性沉淀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病。我们的目标是减慢这一过程。”这种“疾病修饰治疗”理念,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技赋能:AI助力帕金森病诊疗
邹海强敏锐地意识到科技对医疗的变革作用。他研发的“AI跌倒预警系统”已取得显著成果。帕金森病患者跌倒风险极高,而这一系统通过手机摄像头捕捉患者步态,利用AI模型分析跌倒风险,并及时预警。“下一步,我们计划在鞋垫中加入电击反馈机制,通过轻微刺激帮助患者解除步态冻结。”邹海强介绍道。该系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85%,目前已进入多社区试验阶段。
此外,他还推出了“家庭自动分药系统”的理念,通过芯片和面部识别技术,解决老年患者错服、漏服药物的问题。尽管因利润空间小而面临商业化困境,邹海强仍坚持推广这一项目:“技术必须服务于患者需求。”
社会责任:义诊与宣教的坚守
除了临床和科研,邹海强长期致力于帕金森病的科普宣教和义诊工作。“社会对帕金森病的知晓率仅20%,许多人将许多症状误认为衰老表现,延误了治疗时机。”他痛心地说。 邹主任呼吁将健康科普融入生活,并强调医生的社会责任:“仁心医术和心系苍生是医者的精神传承。如果把行医当作致富途径,那就背离了初衷。”
从MDT-PD模式到AI技术应用,从超早期诊断到晚期治疗,邹海强的每一步都紧扣患者需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精准医学”的真谛——不仅是技术的精准,更是对患者关怀的精准。 “医生的使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条件完备。”邹海强说。在帕金森病诊疗的道路上,邹海强主任将继续以创新和仁心,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